上海旭宝高尔夫俱乐部自1999年起已连续两年成功地举办了《富豪中国公开赛》,今年10月18-21日将再接再厉,紧锣密鼓的筹备迎接这21世纪第一场中国最大规模的国际赛事。为了让读者深入了解一座优良的球场如何连续三年均保持最佳状态承办如此大型的国际赛事,本刊特地独家专访上海旭宝球场的宋矿满董事长,看他是如何带领旭宝球场缔造这段不朽历史。
以 “人”为本 用“心”经营
上海旭宝高尔夫俱乐部向国内外各界所展示的各项软硬件实力,获得广泛赞赏而有口皆碑,毋须再赘言;反过来令人感兴趣的是,这一切完美演出的幕后工作,扮演推手角色的管理者是怎样做到的?答案其实很简单:用“心”经营。
日前到过上海旭宝球场者,莫不感受球场经营者的用心,而能令球会全体员工都用心做事者,则当首推宋矿满董事长以 “人”为本的用心作风,在本刊采访期间,宋先生全程如数家珍的详尽解说,令人印象深刻而不得不心生佩服,证明这个球场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砂一石,其用心经营之程度,决不逊于任何一位球场设计师或工程师,相较于中国其他球场领导人,亦属凤毛麟角。整个球场的员工,从会所餐饮服务生、清洁员、乃至球通等,宋董亦能熟练的与他/她们闲话家常,没有半点架子,更无丝毫矫揉造作;连前来打球的会员们,宋董也几乎认得他们而一一打招呼。在这样既亲切又尊贵的气氛之中,宋董以人为本的管理风格流露无遗,可想而知。
“球场就像人一样,有生命、会成长,而在这里的人,更需自我充实,不断追求进步”,在问及对球场的经营理念时,宋董坚定的回答,同时表示,“人因为吸收新知识才能拓展思维,思维拓展了才能掌握进步的关键并采取行动,也才有发展成功的可能。”
宋董这番见解的确够睿智,我想这就是上海旭宝球场能在宁静优雅的氛围下显出蓬勃朝气、在大自然的美景中焕发源源不绝的活力之秘密。
连续三年办《中国公开赛》,志在提高士气、名流青史
七年前决定在淀山湖畔建旭宝球场的宋董说:“我们的眼光比较远,评估利润的方法跟别人不大一样。其实,举办《Volvo中国公开赛》的即时利益并不大,举办这个大型赛事,出发点是想借由办赛的过程,来刺激球会和集团员工的工作士气,加强他们对集团的归属感与荣誉感,结果真的做到了,过去两年整个筹办比赛的过程中,旭宝上下的向心力确实得到凝聚,留住人才也借此发掘不少人才。我认为,这对整个球会发展的好处是很长远的,短时期的营运利润不能判定成败。”
宋董对举办《Volvo中国公开赛》的评估值得钦佩,但他的盘算事实上还不仅限于此,“上海旭宝有连续三年成功地举办这项大赛的经验,可以为下一年以至往后承办此赛的球场起一个前导的作用;甚至当中国高尔夫运动的发展达到与欧、美、日相同的水平时,世界男子高尔夫大满贯赛很可能会取一项在中国举办的国际赛事,而《中国公开赛》绝对是首要考虑,那时,曾连续三年把这个赛事办的有声有色的旭宝球会,自然会名留青史,而曾躬逢其盛的每一位员工都会感到光荣。”
宋董如斯的雄才大略与真知灼见,再一次令人折服。
寓艺术于球场 开创江南美景新扉页
在雄才大略的蓝图规划下,性情温和的宋董提到他对球场的爱护之心:“七年前我在这里投资球场的目的当然是想增加利润,渐渐地就沉迷下去。当时没人看好,但现在却有好多人赞我眼光够准;很早之前我对石头、古董、雕刻等已有浓厚兴趣,现在发现原来这个兴趣可以对球场造景有帮助;所以,做事眼光放远一点,一定会有意外的惊喜。”
凡是今年到过上海旭宝球场的球友一定会对那些守护着球道的古兽石雕寓艺术于球场印象深刻,那就是宋董寓艺术于球场的杰作。事实上,用百年古兽石雕为球场造景可能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创举,没到过旭宝球场的球迷可以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如实如画的江南美景之中,绿柳配衬红花、流水掩映民房,上海旭宝球场已经是桃源仙境,现再加上平均高约2米的大型石雕,栩栩如生地与周围景观融为一体,让人有时候不由得怀疑那时的雕刻家是不是早已预见他们的作品将会摆在江南,否则怎么可能配合得如此绝妙,(等于是为淀山湖畔的)江南美景开创另一新扉页。
合天人为一体 追求永续经营
除了距上海虹桥机场约40分钟车程的上海旭宝球场之外,旭宝集团还在山东省海阳凤城旅游区投资另一座滨海式球场——海阳旭宝高尔夫俱乐部,已迷上高尔夫球场的宋董对开发球场的理念值得一提:“人不是上帝,任何地形、自然物之所以在那里以那样的面貌呈现,就自然有其道理,因此,我对球场设计的第一理念就是保持自然,不去刻意改变地貌。”
上海旭宝球场也就是在宋董这个理念下,精心挑选请来Mr. Bobby J. Martin掌设计主舵,把一片平坦中略有起伏的平原土地幻化成曲线优美、天人合为一体的大上海地区唯一一座27洞国际标准球场。
宋董对球场设计的“自然理论”呼应了他以 “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我相信这样建立的企业文化才能让每位员工从 ‘心’出发,用心尽责”,宋董自信地说,“这一切,都是为了追求永续经营”。诚思良言也,受到用心经营的球场,自然总是状态优良,不辩自明。
|